目送的感動

早兩天在書店拾起了龍應台的《目送》,給封條上的文字吸引了:
我慢慢地、慢慢地瞭解到,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:不必追。
這兩天斷斷續續地看完了。

很久沒有看散文類的書,上一回看《給親愛的安德烈》(也是龍應台著的),內容也還是比較「硬」一點。這回看目送,是感動-感應與心動。

人生,每當步入不同的階段,心境總有所變化。

年少時,為賦新詞強說愁,讀那些傷痕文學-《人啊!人》、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》等。有感,但似是對時代的嘆息多一點。

年長一點,實際了,讀的都是工作、思維類的書。增值嘛!看多了,大多還不是管理人學術界顧問公司的推銷之作。內容愈看愈不實在,論點愈想愈不究竟,近年少看了。

如今,拾起了《目送》,是人在中年、男人四十,上有老父、下有孩子的時候。對作者所寫,感應甚深,在心中起了大大的迴響。看著父母老去離去的,生命消逝的感覺;為人父母看著子女長大,開始愈來愈獨立,與你的心愈來愈分離的感受。一篇一字,都使我心頭大動。未至不安,但也難說平靜;並不沉重,但也難說輕鬆。

那是在兩種角色中交錯生活的感受,是歷練帶來的負擔。在字裡行間,感受很多。

想起老媽病危時還特意做我愛吃的小菜,那份媽媽才有的關顧與牽掛。想起在她離去前的日子牽著她的手上樓梯的一幕,她的眼神,像對我說,她久違了三十多年的兒子又回到了她身邊。

老父的記憶力也開始往下走...

十三歲的孩子偶然拾起了《目送》,看了點題的一篇,疑惑地看著我道:「看不懂!」

「待你長大了,你便會懂。」

早前對愛人說,孩子到了少年期,心便開始離你很遠。他的心再次回到你身邊時,會在他四十歲以後。這便是父母的宿命。

所以,三十五歲以上的人看劉德華的「童夢奇緣」會感觸。

前陣子看了一首詞:
少年聽雨歌樓上,紅燭昏羅帳;
壯年聽雨客舟中,江闊雲低,斷雁叫西風;
如今聽雨僧廬下,鬢已星星也,悲歡離合總無情,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。
人生之旅,不同階段,還不是無數的目送組成?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