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起工廠式教育

我到過一家典型的工廠,在生產的第一個工序,工人把材料分成不同的批次,每一批次30來件放成一板(一批次一板),放到運輸帶上。那批次便隨著運輸帶,按次送到不同的工作站,由工作站的工人進行加工工序。各工人都全速工作,以配合運輸帶的速度。

每位工人在加工後會檢查一次半製成品,把有問題的挑出來,修復或作廢。在生產線最後的工序,亦是進行品質檢查,把不合格的挑出來。

這一種運作模式有利於原材料規格化,產品一致的批量生產。

假如每一次原材料的質量大大不同,製成品亦每件不同時,這個方式又可以嗎?不是廢品及次品很多,便是出品的規格定得十分低。

就如創造藝術品,我相信絕不會用生產線的方式。

現在的學校制度,還不是另一模式的工廠。當每一件原材料(學童)都是質素不一,如何以標準的工序(課程與教學法)去一批一批(班)地培育出優質產品?

前一陣子介紹 Sudbury Valley School 的自由開放教育模式,網友 imak 的留言令我回想起上述說的教育工廠,更想起 Pink Floyd The Wall 的經典場境。大家可欣想一下:

熱門文章